保釣風雲錄:一九七○年代保衛釣魚台運動知識分子之激情、分裂、抉擇 | 輕鬆瘦下來的秘訣 - 2024年11月
保釣風雲錄:一九七○年代保衛釣魚台運動知識分子之激情、分裂、抉擇
★為什麼會發生「保釣運動」?★ ★保釣運動為何延燒四十餘年,仍不止息?★ ★保釣運動的前因後果,就在這一本★
本書引用了第一手資料和大量的書籍、報導、歷史檔案,揭露保釣運動的來龍去脈、檢討知識分子問政和言行,更對保釣運動做出整體歷史評價。保釣議題的前因後果,立即揭曉。
★關心台灣與兩岸關係的讀者,不可不懂「保釣」★ 保釣運動是兩岸分裂體制的一個突破點、也是台灣民主發展過程的里程碑; 對於關心台灣歷史、兩岸現狀的讀者深具參考價值。
邵玉銘: 70年代保釣運動雖沒能解決釣魚台主權之爭議,但它促使海外中國知識分子對兩岸政權加以檢驗,並作出取捨;在當年美國華人圈中,它可說是一個小型的「文化大革命」,一如大陸的「文革」,也是一個「觸及靈魂深處的革命」。
.保釣運動延燒至今,燃起釣運烽煙的參與者當年在想些什麼?而後做了些什麼?
1970年,中日發生釣魚台列嶼主權爭議,引爆有史以來海外留學生最大規模政治運動--保釣運動。美國七大城市的台灣留學生群情激憤,以「保衛釣魚台」之名遊行示威;台灣島內也風起雲湧,大學生走上街頭至美日大使館遞交抗議書。保釣運動自此揭開序幕,深深影響了海內外的知識青年,迄今仍餘波盪漾。
在美曾親身參與的邵玉銘,回顧了參與保釣人士當年之言行、其後之省思,以及生涯之抉擇;審視其是否具備知識分子應有的操守。
.保釣運動如何影響台灣民主運動發展?
相對於北美保釣運動的激情與左傾,台灣的保釣運動則展現「革新保台」的穩健思維,以及對自由民主的正確追求。保釣運動帶動了台灣知識分子觀念的革新,其後的鄉土文學論戰、美麗島事件,以及一九八六年民進黨創黨,都是台灣走向民主大道的里程碑。
作者簡介
邵玉銘
生於民國二十八年,黑龍江省人。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獲美國芝加哥大學歷史學博士。在美國任教於聖母(Notre Dame)大學、馬里蘭大學、「外交政策研究中心」等機構。在國內任教於國立政治大學(並兼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主任)與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校外公職包括行政院新聞局長、行政院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為「美國在台協會」之對等單位主任委員等職。中英文著作數十種。中文著作包括《文學、政治、知識分子》,《中美關係研究論文集》,《國史與國事》,《國際局勢與中國前途》,《留學之路》等書。英文著作包括《一個在華美國傳教士:司徒雷登與中美關係》(哈佛大學出版)等書:並在美國Foreign Affairs及英國The China Quarterly等期刊發表論文多篇,名列「美國研究學者」、「國際亞洲研究學者」等名人錄。
本書是邵玉銘親身參與保釣的觀察,也是為這段歷史中的人、事留下的見證。
序言
第一部 美國華人的保衛釣魚台運動 緣起一月二十九、三十大遊行四月十日大遊行我國政府處理保釣運動之經過我國政府與美國繼續交涉釣魚台問題保釣運動開始向左轉從布朗到安娜堡國是大會保釣轉為中國統一運動「反共愛國會議」──右派大反擊保釣運動落幕的省思台灣不保釣?大陸有保釣?保釣左派人士的心路歷程 回歸中國大陸的保釣人士回歸台灣的保釣人士前往香港服務之保釣人士人在美國、但心懷大陸的保釣人士對保釣運動左派思潮之反思結語:功大於過,瑕不掩瑜
第二部 台灣的保衛釣魚台運動 台灣各大學的保釣運動台灣知識分子對美國保釣運動左傾之批評台灣保守勢力與自由主義分子之對峙鄉土文學論戰與左翼思潮本土政治勢力崛起一九七○年代的歷史評價
結語:從「革新保台」到政治民主化展望兼總結 台灣的保衛釣魚台運動跋附錄一 釣魚台運動在中國現代史的意義附錄二 邵家兩代保釣附錄三 本書內容大事紀
關於本書
《保釣風雲錄:一九七○年代保衛釣魚台運動知識分子之激情、分裂、抉擇》共分為兩部。第一部「保釣在美國」回顧了當年保釣運動在美知識分子的言行,作者在美曾親身參與,點滴觀察、字句針砭,都是珍貴的第一手史料。
第二部「保釣在台灣」則說明了在中華民國政府面臨退出聯合國、美「中」關係正常化的雙重危機下,保釣運動如何掀起「革新保台」與「政治民主化」的風潮。最後,作者也對今後保釣的方向做出建議。
本書是作者對保釣運動的回顧、前瞻,也為那段風雲時代留下最完整的紀錄。關心台灣、兩岸,以及海外華人歷史、文化與政治的讀者不可錯過。
序言 1970年,中華民國政府與日本政府發生釣魚台列嶼主權之爭議。1971年1月29及30日,在美國之台灣留學生與香港留學生,共有數千人,加上一些華裔美籍學人,在美國華府、紐約、芝加哥、舊金山、洛杉磯、西雅圖和檀香山等七大城市舉行保衛釣魚台大遊行,揭開保釣運動之序幕。同年4月9日及10日,又舉行第二次大遊行,約有四千人參加。1972年5月15日,美國將二次大戰後託管的琉球以及釣魚台歸還日本,但有關釣魚台部分,美國政府聲明,它只歸還其「行政權」,至於釣魚台「主權」爭議,應由中日雙方自行解決,美國不持任何立場。歸還前二日,保釣人士一千餘人,在華府、紐約、洛杉磯舉行最後一次示威遊行,保釣運動在美國正式劃下句點。 2011年是保釣運動四十周年。世新大學、清華大學、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大學以及政治大學,依序舉辦各種保釣會議與展覽。「反共愛國聯盟」(保釣運動中支持中華民國之台灣留學生,於1971年12月,在美國華府成立)也舉行成立四十周年慶祝大會,一時保釣運動的記憶與火花又再燃起。 保釣運動本係一單純愛國護土行為,但因參加運動期間,有些學生支持中華民國政府,有些擁護中共政權,遂造成兩派之分裂。1971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保釣運動中之左派學生隨即發起「中國統一運動」。支持中華民國政府學生,則在同年12月成立「反共愛國聯盟」以相抗衡。台灣文化評論家南方朔說:「『保釣』未嘗不可說是1940年代國共在美國華人社會間鬥爭的延長」;又有人指出,周恩來總理曾將之稱為「新五四運動」。我的看法是,這個運動雖沒能為台灣爭回釣魚台主權,但它促使海內外中國知識分子對兩岸政權加以檢驗,並作出取捨;在當年美國華人圈中,它可說是一個小型的「文化大革命」,一如大陸的「文革」,它也是一個「觸及靈魂深處的革命」。 迄1970年代為止,二十世紀中國重要的青年運動可分為四次:第一次當然是1919年的五四運動,揭起「民主」與「科學」兩面大旗。第二次是1935年12月9日的「一二九」運動,從北平至全國許多城市的學生都要求政府立即抗日,這影響了一年後的西安事變的發生,促成了國共第二次合作,這也使日本對華採取更激烈的侵略行動,終於爆發八年抗戰。第三次學生運動,是1945至49年的「反內戰、反飢餓、反迫害」運動,全國各地學生發起一波又一波的反政府運動,加速國民政府在內戰的失敗以及中共革命建國的成功。總之,這三次學生運動都對現代中國命運有重大的影響。 第四次就是1970年12月至1972年5月,在美國發生的保衛釣魚台運動。就規模、人數及持續時日而言,應是一九四九年以來,在中國大陸地區以外、最大的一次青年運動。在這四次青年運動中,以這次參加保釣運動人士的知識水準最高,他們都受過最完整、也是最好的教育,從小學一直到研究所。在美國大學任教的華裔美籍學者中,也有不少人參加保釣運動,他們在美國都望重士林,有人甚至得過諾貝爾獎,他們在保釣運動中的言行,應當和學生們一齊檢驗。 個人認為,保釣運動對中國知識分子而言,不僅是一面鏡子,它甚至是一個顯微鏡,讓我們可以很清楚看見他們思想的脈絡,情緒的起伏,以及言行的真偽。他們之中,有人在此一運動期間,把愛國家、愛民族,喊得震天價響,但事後則繼續留在美國安居樂業;有人則把這些情感付諸行動,事後到台灣、香港及中國大陸服務。本書之重點,是檢視參與保釣人士當年之言行,其後之省思,以及最後生涯之抉擇。個人認為,真正的知識分子都應有一種胸懷,就是要對自己及歷史負責。德國社會學家韋伯(MaxWeber)認為,人的政治行為必須兼顧「意圖倫理」(ethicofintentions)與「責任倫理」(ethicofresponsibility),不能因「意圖」崇高,而不計「責任」後果。本人撰寫本書目的是,讓知識分子知道,參與公共事務時,必須慎思明辨,言行一致,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以不辜負社會之期望。 保釣運動迄今已逾四十年,許多有關當年美國保釣運動的原始資料已紛紛出現,共計六大冊,由台北之「人間出版社」及「海峽學術出版社」出版,約計五千頁,超過一千萬言以上。北京之清華大學與台灣新竹之清華大學,均設有特藏室或文獻館,彙存當年保釣人士所捐贈之保釣史料。另外,當年許多保釣人士也紛紛出書,或發表文章,或接受以上兩校之錄音專訪,暢談其參加保釣的心路歷程。 中華民國政府外交部,於2006年,將有關政府處理釣魚台運動之黨政資料,移送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存其檔案館。另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收藏蔣中正總統之日記。在其1970年及1971年日記中,亦有少許記載其對釣魚台主權問題及保釣運動之看法。 至於美國政府處理所謂「尖閣群島」之有關檔案或資料,也大致公開,這包括:國務院之《美國外交關係》(ForeignRelationsoftheUnitedStates)史料中,1969年至1972年對華部分;美國中央情報局對於尖閣群島問題一些研究報告;美國尼克森總統圖書館所收藏在總統辦公室內討論釣魚台問題之錄音帶等。以上這些出版品及資料,均可在本書各註釋中見之。 由於以上史料均已大致完備,筆者認為敘述並評論1970年代保釣運動之時機已到。 1970年代在美國之保釣運動,一直未有專書敘述其來龍去脈,也未有人對此運動作一評估。個人當年參加此一運動,有許多刻骨銘心的經驗,所以過去三年來,一直投入此一工作,現不揣冒昧,將研究成果,敬供國人參考。
十三‧回歸中國大陸的保釣人士保釣運動後,左右派同學事後的歸向,也引起我的好奇,並做了一些研究。左派人士最早回到中國大陸服務的大概是牟永寧。他是台大化工系畢業生,一九七○年在伊利諾州理工學院得到化工碩士。一九七一年秋,他在保釣運動尚在高潮時投奔大陸,在武漢大學任教並兼任湖北省政協常委與人大常委多年。他在大陸一住二十年並結婚生子,一九九二年離開大陸返回美國。二○○六年,他和台大化工系同學李美枝(現任政治大學心理系教授)合著《東方欲曉》(註:四字取自毛澤東句子:「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書中也談到七○年代跟他同時回國的郭子加和魯永榮夫婦,這對夫婦都是台大畢業生,到大陸前已獲得博士學位並且任教過十年。回國一年多,他們對大陸的情況和生活非常失望。離開大陸時,他們對牟永寧說:「我們(回國工作)是自作多情。」後來四人幫倒台,這對夫婦從澳大利亞捎了封信給他說:「天佑中華。」在這本書中,李美枝教授說,一九七○年代,他們同班同學沒有人想去、願去、敢去大陸,現在很多人去大陸發展第二春,牟永寧反而出來了。她說:「大陸政策再怎麼改頭換面,似乎也挽回不了永寧對『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信心。」我在這本書中,赫然發現了芝大同學張子賢的行蹤。當年我和他在芝大,一右一左,常為解讀大陸事務而辯得面紅耳赤。有一次兩人激辯至凌晨二時,竟在校園洛克菲勒大教堂前擊掌發誓,將來我回台灣,他返大陸,絕不留在「美帝」國土生活。子賢兄,信人也,書中透露他在芝大取得物理學博士後,於一九七二年從歐洲返回大陸,被分配到北京的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牟先生每次到北京都跟他見面,張子賢告訴他說,北京中央級單位播放進口電影,他有時被請做即席翻譯;另外,大陸國慶時,中山公園裡有些電動遊戲的裝置,也是他研究所的同事所做。牟永寧很感慨地說:「真是大材小用啊。」張子賢大約八○年初期就走了,但是沒人知道他的去處。大家對張的評語是,為人誠懇,不會用兩套是非標準看事物,大家很懷念他。我試想:以他當年對大陸的那種赤子之心,竟然在大陸服務十年後就離開,應該是傷心人別有懷抱,因此我自責當年不應該和他發誓。保釣運動期間,留學生左右派都在比賽誰最愛中國,我對他能實踐諾言,衷心敬佩。我希望他能寫一本敘述他從擁抱中共到離開大陸的心路歷程的書,相信一定會很感人並發人深省。根據吳國禎(台灣清華大學畢業,獲得美國奧克拉荷馬大學博士,現任教於北京清華大學物理系)所著《在歷史面前》(二○○二年出版)透露,當他在一九七七年回大陸時,回到大陸的台灣留美學生人數不出十個。另根據林盛中(台大畢業,獲美國布朗大學博士,曾擔任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員一職,已去世)透露,一九七八至一九八○年到大陸定居的台灣學者專家有一百多人(作者註:但他未說明他們之中有多少人參加過保釣運動)。他們在一九八一年成立台灣同學會,他出任會長。該會成員均是在台灣生長,受教育直到大學畢業,或出國留學後到大陸定居,或直接從台灣到大陸長住。他說,台灣同學會會員在政界、學界知名人士中,有中共中央候補委員一名、全國政協常委三名、全國人大代表九名、全國政協委員十六名、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士四名、中國工程院院士一名,一共僅三十餘名162 。從這些名單看來,似乎沒有一位進入政府擔任重要職務,何以如此?根據張東才先生(為美國南部地區釣運重要人士,現任香港科技大學生物系教授)的分析,釣運左派基本的問題是在歷史上站錯了邊。當文革四人幫一倒,鄧小平上台,這些左派人士對他們支持文革及擁毛已無法自圓其說,因此大多數變得消沉,或是覺得走錯了路,或是認為被騙。他們在美國、大陸與台灣幾乎都沒有政治舞台,回到大陸後,只能在其專業領域工作。張東才對這些回國的學人表示欽佩,因為他們不計待遇和職位,為了建設祖國的理想而獻身。我個人同意張教授的看法,這些人愛祖國心口如一,相對那些當年左喊毛澤東是偉大舵手,右喊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但自己卻一直蝸居美國的左派保釣人士,這些回大陸的保釣人士,其情操何其高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