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中韓關係史論集(卷一) | 輕鬆瘦下來的秘訣 - 2024年5月

清代中韓關係史論集(卷一)

作者:張存武
出版社:秀威資訊
出版日期:2021年05月24日
ISBN:9789863268970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387元

  本書收錄史家張存武先生十五篇關於中韓關係史的研究成果,主要側重綜論性作品、探討研究方法及關於明末清初中韓關係史之專文。讀者透過本書得以瞭解作者投身中韓關係史研究的起始與後續發展,掌握中韓關係史的課題與學術史。其中多篇論文發表於海外,不易獲見,又如碩士論文〈清天聰時代後金汗國與朝鮮的關係〉未曾公開披露,本次一併經編校後收入,俾利參考研讀。

作者簡介
 
張存武
 
  1929年生,筆名海浮子,山東省臨朐縣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畢業,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研究領域為中國近代史、中美關係史、中韓關係史、海外華人史。曾任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1958-1998)、中華民國韓國研究學會理事長、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理事長。著有《光緒卅一年中美工約風潮》、《清韓宗藩貿易》、《清代中韓關係論文集》等書。
 
編校者簡介
 
吳政緯
 
  現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候選人,研究領域為明清史、東亞文化交流史。

編校說明

【總論】
第一章 中國域外研究的展望:以韓國史研究為例
第二章 當前中韓關係史研究的課題
第三章 近代中韓關係史的研究
第四章 民國以來的中韓關係史研究
第五章 清韓封貢關係之制度性分析
第六章 介紹一部中韓關係新史料:《燕行錄選集》
第七章 推展韓國的華行錄研究
第八章 有關韓國的中國史料之考察
第九章 韓國研究與國學

【明末清初的中韓關係史】
第十章 朝鮮初識努爾哈赤
第十一章 清天聰時代後金汗國與朝鮮的關係
第十二章 丁卯和議後金兵的撤退
第十三章 清韓關係:1636-1644
第十四章 後金汗國與朝鮮的貿易(1627-1636)
第十五章 《北路紀略》的寫成時間及作者

〈丁卯和議後金兵的撤退〉 結束丁卯之役的江都盟誓於天聰元年(1627)三月三日晨間完成,金使午刻自江華動身回營,翌日子時到達。三月初五,諸貝勒大臣將議和經過及結果馳奏瀋陽,同時分三路撤兵。右路經新溪、遂安,中路循瑞興、鳳山,左路趨海州,十日前會於黃州,至平壤完成平壤盟誓,四月八日渡鴨綠江,四月十八日回到瀋陽,飲至策勳。 金兵的分路撤退,目的在搶人畜財物。上述諸地及載寧、信州、文化等海西諸邑無不酷被兇鋒,蕩然一空。金兵搶掠乃衡常之事,不過此次搶掠主要為大貝勒敏之意。 《清太宗實錄》說:「先是朝鮮請和。盟成,既遣庫爾纏奏上之後,大貝勒阿敏曰:『朝鮮王雖已盟誓,吾等並未與盟,軍還時可仍縱兵掠之。』貝勒岳託及諸貝勒止之曰:「誓詞內,吾等俱已書名,對天地焚之矣,盟誓既成復縱兵肆掠,恐非義也,且此行俘獲已多。當和議未成之先,軍士掠取猶屬無傷,和議既成復行掠取,咎豈不在吾等乎。」阿敏不從,復令八旗將士分路縱掠三日,財物人畜悉行驅載,至平壤城駐營,即於城內分給俘獲。」 我們不可因清太宗(1592-1643)與阿敏(1586-1640)有政治鬥爭而以為這段記載為誣誷之辭,因為朝鮮政府致姜弘立(1560-1627)的信中也說;「曾聞貴永哥每每向我作好,今番要土不食而苦爭云,亦是大段奇特事也,尤用嘉嘆。亦宜密致本國不忘之意,使之終始勉力為妙。」貴永哥即代善(1583-1648),要土即岳託(1599-1639)。據《清太宗實錄》,自平山至平壤間,除有關搶掠一事外,岳託與阿敏別無所爭。可見阿敏強主搶掠屬實,且岳託曾因爭勸無效而氣不能食。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