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的共鳴:按照「身體慣性」自在生活,調和自己與人,與空間,與世界的種種關係 | 輕鬆瘦下來的秘訣 - 2024年11月
氣的共鳴:按照「身體慣性」自在生活,調和自己與人,與空間,與世界的種種關係
暢銷日本30年的經典身心平衡名著
風行民間的「調心養氣自癒法」
你是否曾和誰初次見面就覺得非常親切、一拍即合?
你是否每次遇到誰就覺得彼此難以溝通、不想靠近?
這些生活中的種種感受,正是「氣」的能量流動所導致
當氣「順暢共鳴」,就能重拾自在安適、從心微笑的健康力
●氣的調和之道
氣定神閒、神清氣爽,即為體內的氣運行順暢、調和平衡;當身體敏感僵硬、心情鬱悶,就是「氣的溝通」變弱或不良。上述這種氣的溝通方式稱為「氣的共鳴」。
氣不僅會在自己的體內共鳴,還會作用在人與人之間,甚至擴及環境與世界。氣與周遭萬物間皆存在著連結,因此,生活中許多無以名狀的身心感受與狀態,或是病症與情緒反應,像是感冒、生氣、難過等,正是「氣」的能量流動所導致,也就是氣的共鳴作用。
●共鳴──身體與心靈之聲
當身體本身順暢共鳴,就能回應本質過生活,感受健康充盈。人與人之間若能互相持續的共鳴,就如同遇到知已一般,心意相通,彼此理解。這麼一來,一開始就與對方產生共鳴,溝通將變得順暢,自然不會產生莫名的誤解,或相處時覺得疲倦。
因此,不妨利用呼吸、姿勢、四季調理、讓脊椎富有彈性等,各種讓「氣」集中與釋放的身體調整技巧,找回元氣活力,無論自己、面對他人,甚至與環境都順利達到良好共鳴,就能真正樂活、健康愉快。
●順應「身體慣性」,讓氣順暢共鳴
每個人與生俱來擁有不同的身體慣性(像是身體前傾、一緊張就頸脖僵硬等身體習慣。這些身體癖好來自於每個人精氣作動方式的不同,共分六型12類),不僅影響身心與個性,更成為是否能與他人順暢共鳴的關鍵。像是左右型身體慣性的人,在團體中較能發揮所長,擁有包容寬廣的思考方式,適合擔任企業家或演藝等相關工作。如果順勢而為,最後成為明星,此人的氣一定能順暢共鳴,讓他在從事演藝工作時更得心應手。
從氣的角度觀察身體,了解有自己有哪些身體慣性後,我們將可直接觀察到最單純的樣貌。了解身體慣性,依循氣的本質狀態過生活,就像從身體根源解析自我性格,進而找到生活的真義,釋放外在加諸的壓力,最終你會發現──氣定神閒、健康自癒的自己。
●重拾「內在初心」,回歸身體本質
作者在本書中思考什麼樣的氛圍才是人與人之間能夠「歇口氣」或是「感到安心」的環境或關係,認為我們必須重新信賴與生俱來的「身體智慧」,即藉由「氣」來溝通。為了「活得好」,不僅僅是身體沒有病痛不適,更是每天擁有內在滿足的能量,除了自己,包括與他人、與環境,都需要彼此寬鬆且開放的共鳴,我們才得以獲得「自在平衡」。
本書以「氣的角度」介紹人體從出生到成長的發展,並說明時代產生的變化,包括家庭、文化與社會,身處其中讓人產生不同的身心樣貌。期待藉由此身體氣學,讓身處資訊洪流的人們,重拾初心,探索生存與充實生活的方法。
本書特色
(1)【真人實證】作者親身研究並自創,結合身心的自癒療法,充分緩解症狀。
(2)【深入淺出】文字淺顯,解釋人體的氣與共鳴間的關係,有效解釋體內氣流。
(3)【經典重現】原書在日本已暢銷三十年,首次在台推出,台灣、日本一致好評。
誠摯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吳清忠 《人體使用手冊》作者
周介偉 光中心創辦人
菊地成孔 日本爵士音樂家、作曲家
彭樹君 作家、自由時報花編副刊與閱讀版主編
謝韻雅(Mia) 聲動樂團主唱、音樂家
作者簡介
片山洋次郎
1950年出生於日本川崎市,曾於東京大學教養學院修習,目前為氣響會整體道場負責人。20多歲時由於自己深受腰痛所擾,因而接觸到了「整體」。之後在接受「野口整體」思想激發的過程當中,創造了獨門的整體技術,並將21世紀解讀為身體發聲的時代,為身體發出的警訊提供「身心皆能獲得舒緩的方法」。著有《氣的導引》、《呵護自己的整體法》(筑摩文庫)、《傾聽骨盆》(文春文庫)、《整體 讓身體感到自在的秘訣》(筑摩新書)等。
譯者簡介
郭欣怡
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專攻教育學。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應用日語系、國立台中商專應用外語科畢業。離開對日貿易助理的第一份工作,取得高中、職日語合科教師證之後,不甘心只當一位日文老師,而一頭栽入日文學習書籍寫作的世界。
現任日文翻譯、口譯、日文家教、文化大學推廣部、台北市、新北市各社大、長庚養生文化村日文講師。著作有《快熟五十音》、《快熟基礎日語會話》、《哈燒日語會話》、《NEW日文單字放口袋》、《連日本人都在用的日本語書信大全集》(我識出版社)。《五十音原來如此》、《日文單字簡單到不行》(捷徑文化)、《排行榜旅遊日文常用語》、《排行榜日文常用語》、《排行榜購物日文常用語》(凱信出版)等。
【推薦序】持續接受整體治療,身體變得好輕鬆
【推薦序】令人嚮往的共鳴世界──來自台灣的推薦-
【作者序】源於體內的能量,共鳴不息的「氣」
【前言】歡迎來到氣的世界
【第一篇】認識身體的氣與共鳴
第1章 「整體」是來自身體現場的報告
•共鳴與觀察的反覆運動
•抵達共鳴的過程
第2章 脊椎與身心狀態解密
•頸椎—意識控制
•頭部的緊張與釋放
•胸椎—感情與飲食
•對抗壓力的第十一胸椎
•腰椎—身心合一的感覺
第3章 能量的流動與意識
•呼吸
•感情
•集中能量的動作
•季節與身體
•煩惱
•盡情生活
【第二篇】自我與世界的共鳴
第4章 藉由氣看到的自己與世界
•近代社會的樣貌
•近代自我的樣貌
•死亡與再生的循環
•人類與世界的共鳴
•身體與共鳴的知覺
•自我的安定與不安定
第5章 「身體慣性」與空間共鳴
•何謂身體慣性?
•上下型–「俯瞰」的空間
•左右型–「消化道」為主的空間
•前後型–「正向」的空間
•扭曲型–「鬥爭」的空間
•開關型-「內外」的身體感覺
•身體慣性與環境
•資訊過度換氣的時代
【第三篇】從家庭、空間與日本文化談共鳴
第6章 性別特質與家庭
•「男性」與「女性」的身體與特質
•女性特質的身體力與社會
•如何讓家庭良好共鳴?
•家庭的修行
第7章 人與森林的共鳴
•如同母親的森林之聲
•森林的系統
•每個人都是改變世界的力量
第8章 由氣窺見的日本文化
•日本的「氣」
•「難波步」與意識的平衡
•日語的節拍、力量與共鳴
•從「日本俳句」感受身體與世界
【第四篇】共鳴的世界
第9章 身體的共鳴
•共鳴的樂章與物質
•與世界共鳴的渴望──「一體感」
•「對共鳴」、「全共鳴」的狀態與間隔
•自我與他人的分割及連結
第10章 人與人之間的共鳴
•氣過度敏感(共鳴度高)的人
•過度敏感者的體質與免疫系統
第11章 社會的共鳴
•醫療系統中的身體
•個體的平衡與社會
•傳媒讓每個人成為系統森林的一員
第12章 現實與身體的對應
•資訊社會中的身體反應
•對人類而言的現實樣貌
【結語】最好的身體
【後記】氣,才是最好的溝通方式
作者序
★源於體內的能量,共鳴不息的「氣」
我在一九九二年開始撰寫本書的原稿,當時正值「泡沫經濟」崩壞後不久,而那之後十多年的歲月被稱作「失落的十年」,是一個經濟發展停滯,社會結構卻急劇變化的時代。
在這段期間裡,「活得好辛苦」這個說法開始加速蔓延,尤其是二○○六年到二○○七年間,更是「家暴」、「兇殺」、「因不敵同儕覇凌而自殺」等社會案件層出不窮的一年。不僅在職場或學校裡,就連和家人在一起也變得令人愈來愈感覺「喘不過氣」。
究竟什麼樣的氛圍才是人與人之間能夠「歇口氣」或是「感到安心」的環境或關係呢?曾幾何時,「白目(不懂得查看當下狀況)」這個用詞開始經常被人們掛在嘴邊,或許也反映出人與人之間如履薄冰的關係。所謂的「環境」,多半指的是每個人強逼著自己去配合「周遭環境」,處於一種「勞心」、「費神」的環境之下。然而,這樣子的狀況也導致愈來愈多人為了「紓壓」而出現「覇凌」同伴的情況。
據說雞、豬或是魚等,一旦被飼養於擁塞的環境時,精神壓力便會增高,並且出現互相「覇凌」的現象;也就是說,這種情況並非是藉由大家常說的「指導力」或是「溝通能力」的技巧就得以解決的層級,而是攸關身為「生物」的存活問題。
為了「活得好」,我們需要的環境並非像是強迫進行封閉且制式化的附和,而是一種寬鬆且開放的共鳴,我們得以「進退自在」、「自由進出」。為此,我們必須重新信賴生物本身具有的「身體智慧」。
比起源自事先被給予的價值觀所產出的有用能力,我們更應該將自身交付給每日生活中看似無所用處的時間或空氣,以及肉眼無法看到的規律。例如順應生物體內任意湧現的本能以及充實感生活,珍惜這個再理所當然不過的道理過生活,至少在我們「懂事」之前,任誰都是如此,是非常單純的事。
‧「氣」是身體智慧的能量
本書是在不設定任何前提之下使用「能量」這個辭彙,不過,其涵義偏向於能夠在體驗上感受到能量的充實、集中、釋放、流動,是一種身體感覺,而非物理概念上的能量。我將它視為一種類似氣的層面來比喻,而不是具體概念。
至於關鍵字「氣」,不單只是將其定位為「不可思議的力量」,並以此原則作為前提。「氣」也包含能量或資訊等內涵,若將其思考為日常用語中的「氣」,也解釋得通。那是一種存在於身心、體內眾多器官、人和人、人和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的某項物質。
「合得來、氣味相投」是在人產生主觀意識或企圖之前,就自然「合得來」了;「察覺」也是,並非刻意地去發現,而是在「不知不覺」中產生的;「感到舒服」可以是情緒上的感受,也可以是除了身體舒服外無法形容的感覺,甚至是所在地點(環境)的氛圍。意識—身體—環境三者之間可說都有主體存在,也可以說都不存在。這個由身體內部湧現出來的「物質」=氣」悠然延展到世界的情境,如同深呼吸,也像是一種安心感,亦是活得好的証明。
身為生物的我們該如何才能閱覽或感知這個世界?本書將盡可能透過文字,試著傳達在整體的現場藉由氣才能窺視到的方法。
★共鳴就是氣的溝通 ‧良好共鳴的「氣」,健康過活的人生 為什麼我會不自覺地去追求「氣」或「身體」呢?因為我會在某個瞬間實際感受到人與人、人與動物、人與植物,甚至是人與物品之間的些許連結性、連續性與滲透性。我認為這種相互共鳴的作用,或相互影響的概念是萬物「存在」的根本,稱作「氣」。 人類若是無法感受到存在於周遭的人或物之間的連結性,就無法健康地活下去。即便是無精打采的人,一旦體驗與其他人的共鳴,就會充滿活力。換句話說,所謂「沒有元氣」,指的是與周遭世界的連結狀況不佳;「活力十足」指的則是與周遭世界的連結狀況良好。 人與人之間連結的頻道一旦被開啟後,其顯現的功效將超越「獨自一人時」。問題是,為什麼我們總是無法處於與他人順利連結、活力十足的狀態呢?因為人類似乎具有強烈慾望,企圖斷絕與他人之間的共鳴關係,而且這樣的慾望也創建出社會性的構造;此外,每個人的「慾望」迥然不同,阻礙共鳴的方式也有所差異。更糟的是,社會現況和每個人的「惑望」連手蠱惑人們孤立。 結果,在這種情況下人們該如何才能活得好呢?只要意識到存在於人類的行動、言語或是交談中的「共鳴」及「氣」作用,彼此應該都能變得更愉悅,世界也會變得較和平吧! ★氣學,即和諧的共鳴狀態 ‧能量的集中與釋放 所謂的氣,可以將它想成是一種訊息,這麼一來會變得更加有意思。或許將「氣」以「溝通」來稱呼,會比「訊息」來得恰當。不過,說到一般的溝通,多半也是訊息相互一來一往所構成。不過,氣的溝通並非一來一往,而是同時的,沒有發送與接收之區分,也絕非單向通行。 聽到「送氣」或是「通氣」,事實上,「送出方」同時也接收對方的氣,而「接收方」也在「送出」。因此,將其稱之為「正在『共鳴』」最為恰當。 「送出方」會持續調整「共鳴」的對象或是方法(取得間隔的方法)。若是共鳴的情況良好,就會感覺「合得來」;若是共鳴不佳,則會覺得「合不來」或是「冷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