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時間決定內臟脂肪!一圖看咀嚼次數vs.健康狀態 | 吃飯咀嚼次數

親愛的網友: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IE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新聞網願景工程橘世代有設計售票網有行旅我的新聞udn/元氣網/新聞/健康知識+吃飯時間決定內臟脂肪!一圖看咀嚼次數vs.健康狀態分享分享留言列印A-A+2019-02-2008:50元氣網50+(FiftyPlus)內臟脂肪症候群這個「容易罹患生活型態疾病的危險因子」,近來受到大家的關注。

內臟脂肪症候群(MetabolicSyndrome,代謝症候群)中的Metabolic(Metabolism)是代謝的意思。

內臟脂肪症候群便是由於內臟囤積脂肪,使得胰島素的功能下降,引起代謝異常的狀態。

從外表來看,大多見於腹部囤積許多脂肪的蘋果型肥胖的人。

吃飯咀嚼決定明天的健康。



示意圖/取自鄭文燦臉書咀嚼不足會造成內臟脂肪症候群!?有內臟脂肪症候群的人,據說糖尿病發病風險是一般人的7∼9倍,心肌梗塞、腦中風的風險則是一般人的3倍。

甚至還有研究數據指出,有內臟脂肪症候群的人,10年後的醫療費是正常人的3倍,因而從2008年開始,日本的健康檢查也增加了「內臟脂肪症候群診察」這個項目。

內臟脂肪症候群的診斷基準為:1.腰圍,男性85公分以上,女性90公分以上(台灣的基準為男性90公分以上,女性80公分以上)2.高血壓(130/85mmHg以上)、3.高脂血症(中性脂肪值150mg/dl以上)、4.高血糖(空腹時血糖值110mg/dl以上)、5.HDL膽固醇值(40mg/dl以下)以上5項檢測當中有3項符合者,就是內臟脂肪症候群。

這個眾人矚目的內臟脂肪症候群,事實上與咀嚼也有關聯。

「愈胖的人吃得愈快」——也就是沒有細嚼慢嚥,這理論已經由日本Lion齒科衛生研究所與東京齒科大學共同研究證實了。

這項研究以340名20到50歲男女為對象,調查他們的BMI(身體質量指數)與進食的方式。

BMI指數超過24、符合肥胖標準的人當中,有43%的人回答「吃得很快」,只有9.8%回答「吃得很慢」。

另外,回答「不太咀嚼」的人當中,有半數都太過肥胖。

另一方面,回答「細嚼慢嚥」的人,符合肥胖標準的只有13.7%。

從以上數據可以很明顯的看出,愈胖的人有吃得愈快的傾向。

咀嚼就是有其瘦身的效果。

咀嚼會刺激腦部,分泌大量的化學物質「神經性組織胺」。

這個物質會刺激腦部的滿腹中樞(飽食中樞),可以預防過度進食。

另外,咀嚼還可以幫助分解內臟脂肪。

這也是神經性組織胺的功效。

當大量的神經性組織胺被分泌出來,全身的代謝都會變活潑,體溫升高、脂肪得到分解。

不限於強烈的辛香料或者熱食,即使是冷的食物,如果充分咀嚼的話,將可以促進身體的代謝,就和運動一樣,熱量也會被消耗掉。

如果因為肚子空空,隨意拿點什麼快速填飽肚子,腦部的滿腹中樞跟不上進食的速度,結果食慾當然就會超越界線。

為了防止食慾暴走,用餐前30分鐘喝水或茶來消除空腹感,吃飯時每吃一口就放下筷子,這樣吃飯速度自然就會放慢。

細細咀嚼。

就只是這麼做,食量很自然地就能得到調整,脂肪的代謝率也會大幅提高,這是預防內臟脂肪症候群的第一步。

咀嚼的次數決定明天的健康你花多少時間在吃飯上?現代人進食的時間好像以10到20分鐘者為最多。

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有很多,像是柔軟的食物佔多數、咀嚼的次數少等等,似乎也有很大的影響。

現代的日本人吃飯是多麼快、咀嚼次數是多麼不足,前日本咀嚼協會理事長、咀嚼學權威齋藤滋先生的研究給了我們答案。

齋藤先生的研究,重現彌生時代(約西元前400∼250年)到昭和初期的飲食狀況,並與現代的咀嚼次數、進食時間做了比較。

研究結果顯示,現代的飲食狀況,一餐的咀嚼次數是620次、進食時間是11分鐘。

而在彌生時代,咀嚼次數是3990次、進食時間是51分鐘。

比較現代人與彌生人的飲食生活,呈現出前者咀嚼次數只有後者的1/6、進食時間只有1/5的慘狀。

這裡雖然不是鼓勵大家回復彌生時代的飲食,但還是有必要多加用心,在每餐的菜單中加入幾道可以幫助多咀嚼的食物。

偶爾數一下自己用餐時的咀嚼次數吧!齋藤先生將不同咀嚼次數的健康狀態分為5個階段。

咀嚼次數就是這樣影響你未來的健康狀態。


常見減重瘦身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