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 | 豆腐種類

豆腐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跳至導覽跳至搜尋  提示:此條目的主題不是豆乾。

皮蛋豆腐一販賣生豆腐的攤位豆腐是一種以黃豆為主要原料的黃白色塊狀豆製品食物,起源於中國,在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日本、韓國也很普遍。

是一種口感鬆軟滑嫩的食物。

目錄1歷史2製作方法2.1現代製作方法3營養4種類5食用6豆腐再加工食品7其他豆腐食品7.1以「豆腐」為名的非豆製品7.2豆腐烹飪8相關俗語9註釋10參考文獻11外部連結12參見歷史[編輯]豆腐別稱黎祁[1],相傳爲是漢武帝前元十六年(前164年),由親弟淮南王劉安所發明[2]。

劉安在八公山上燒藥煉丹的時候,偶然以滷水點豆汁,從而發明豆腐[3][4]。

袁翰青以為是五代才有豆腐[5]。

日本學者筱田統根據五代陶穀所著《清異錄》「為青陽丞,潔己勤民,肉味不給,日市豆腐數個。

邑人呼豆腐為「小宰羊」」[6],認為豆腐起源於唐朝末期[7]目前關於豆腐發明人的記載,最早見於五代謝綽的《宋拾遺錄》「豆腐之術,三代前後未聞此物,至漢淮南王亦始其術於世。

」宋代朱熹則作詩說:「種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

早知淮南術,安坐獲帛布。

」並自註:「世傳豆腐本為淮南王術」。

南宋詩人陸游記載蘇東坡喜歡吃蜜餞、豆腐和麵筋[8];吳自牧《夢粱錄》記載,京城臨安的酒鋪賣豆腐腦和煎豆腐[9]但劉安發明豆腐,竟招無妄之災殺身大禍,有人向漢武帝進鑱言,說劉安王這麼聰明,豈是漢武帝之福,宜即早除之,導致劉安被親哥皇迫自裁。

目前關於豆腐的傳統製法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北宋。

寇宗奭《本草衍義》:「生大豆,又可磑為腐,食之。

」元代鄭允端「豆腐」詩中有「磨礱流玉乳」。

在由漢到明的過程中,豆腐製作方法的記錄,完全不予正式書面記載。

《齊民要術》、《夢溪筆談》和《天工開物》中都全無豆腐製作方法的記載。

明李時珍首次比較完整記載傳統豆腐生產過程。

《本草綱目》谷部卷25"豆腐」:「凡黑豆、黃豆及白豆、泥豆、豌豆、綠豆之類,皆可為之。

水浸,磑碎。

濾去渣,煎成。

以滷汁或山礬葉或酸漿醋淀,就釜收之。

」其生產過程是:選豆一浸豆→磨豆→濾漿→煮漿→點漿→成型,這也就是傳統豆腐生產的基本過程。

生豆漿有毒,必須煮沸(「煎成」)使蛋白質變性才能消去其毒性而可食用。

《本草綱目》中亦說:「豆腐之法,始於前漢劉安」。

1960年在河南密縣打虎亭東漢墓發現的石刻壁畫[10],再度掀起豆腐是否起源漢代的爭論。

《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六卷第五分冊《發酵與食品科學》一書的作者黃興宗,綜合各方見解,認為打虎亭東漢壁畫描寫的不是釀酒,而是描寫製造豆腐的過程。

但他認為,漢代發明的豆腐未曾將豆漿加熱,乃是原始豆腐,其凝固性和口感都不如現在的豆腐,因此未能進入烹調主流[11]。

1968年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墓中發現花崗岩豆腐水磨。

《漢書》記載劉勝死於漢武帝元鼎四年(前113),比劉安晚10多年。

日本傳統的觀點,認為唐代鑒真和尚在公元757年東渡日本時把製作豆腐的技術傳入日本,日本人視鑒真為祖師,不過,學者們至今還沒有找到日本在唐代有豆腐的證據。

1183年日本朝廷管員神主中臣佑重的日記中記載有「唐腐」,約半世紀後,有一封日本僧人日連上人的書信中出現「磨り豆腐」(すりどうふ,suridofu),可能是一種豆腐。

到十四世紀,日本文獻中多次出現「唐腐」、「唐布」等詞,而「豆腐」一詞,遲至1489年才出現於日本[12]。

天明二年(1782年),大阪曾谷學川出版了一部名為《豆腐百珍》的食譜,書中介紹了100多種豆腐的烹飪方法。

豆腐在宋朝時傳入朝鮮,19世紀初才傳入歐洲、非洲和北美[13]。

如今豆腐在越南、泰國、韓國、日本等國家已成為主要食物之一。

1665年多明我會會士閔明我(DomingoFernándezdeNavarrete)在《旅行記》中最早向歐洲人介紹一種在中國上自帝王下至平民多食用的食物:豆腐「teufu」還介紹豆腐製法,[14]。

隨著中西文化交流,以及素食主義和健康食品日趨重要,在20世紀末期廣為西方食用。

現今,在西方的亞洲產品市場、農產品市場、健康食品店和大型超級市場都能買到豆腐。



常見減重瘦身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