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馬球:馬球,又稱馬上曲棍球,其英文名Polo源於藏語Pulu的 ... | 馬上曲棍球

馬球,又稱馬上曲棍球,其英文名Polo源於藏語Pulu的音譯,意即"球"是騎在馬上用球桿擊球入門的活動,在我國古代叫"擊鞠"。

對於馬球的起源,尚沒有確切的 ...打馬球馬球,又稱馬上曲棍球,其英文名Polo源於藏語Pulu的音譯,意即"球"是騎在馬上用球桿擊球入門的活動,在我國古代叫"擊鞠"。

對於馬球的起源,尚沒有確切的說法。

普遍認為其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600年左右的波斯,隨後傳入吐蕃(現今的西藏)、中國中原、伊朗和印度等一些亞洲國家。

世界馬球運動當今風靡一時,不少國家把馬球作為一項高尚的體育活動在全國開展。

中文名稱打馬球有關節日端午特點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出自三國曹植《名都篇》簡介打馬球,也是端午之戲之一。

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

三國曹植《名都篇》中有"連翩擊鞠壤"之句。

馬球,史稱"擊鞠"、"擊球"等,騎在馬背上用長柄球槌拍擊木球的運動。

蒙古族民間馬上遊戲和運動項目,流行于內蒙古等地。

相傳唐初由波斯(今伊朗)傳入,稱"波羅球",後傳入蒙古,相沿至今。

球狀小如拳,以草原、曠野為場地。

遊戲者乘馬分兩隊,手持球伏,共擊一球,以打入對方球門為勝。

有人認為中國古代的擊鞠、打䎱或擊䎱就屬于馬球運動。

也有人認為,馬球最早源于公元前525年的波斯(今伊朗),後傳入中國。

唐代長安,有寬大的球場,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馬球。

北京白雲觀前也有民眾騎馬擊球之典。

清朝天壇一帶也還有馬球運動,直至清中葉之後,馬球才消失了。

近年西安市又出現了仿古馬球運動,使這一古老的體育運動在絕跡多年後重又出現在中華大地上。

打馬球歷史在中國古代傳統體育項目中,有一種騎在馬上以杖擊球的運動項目-馬球。

根據文獻記述和考古資料證實,這項運動早在中國的東漢時期就已經流行于中原地區。

這一運動形式除了馬以外,主要器械為球和杖。

其中的球僅如拳頭大小,是用質量輕而有韌性的木料製成的,中間挖空,外邊塗上顏色。

一般呈紅色或彩繪,與現代馬球的白色迥異。

而打馬球的棍子叫"球杖"、"鞠杖"。

由于球棍頂端的彎曲部分形如陰歷月初的"半弦月",古代詩歌又常用"月杖"或"初月"來形容它。

如蔡孚《打球篇》中有"初月飛來畫杖頭"。

球杖的質地有用木製的,也有用藤製的,外邊裹以牛皮。

由于這一運動形式具有較強的競技特點,因而在經濟文化極為發達的唐代,成為了一項影響最廣、聲勢最大的運動項目。

當然,它的盛行是與當時統治者的提倡,尤其是皇帝的愛好分不開的(圖)。

因為在整個唐王朝300年間的22個皇帝中,居然有18個是馬球運動的愛好者。

打馬球起源唐朝唐朝自開國皇帝提倡馬球運動後,300年間馬球運動久盛不衰。

唐中宗景龍三年,吐蕃派遣使者尚贊咄(官名)來長安迎接金城公主。

唐中宗邀吐蕃使者觀看漢人比賽馬球,尚贊咄見漢人打球藝術一般,便上前稟奏唐中宗,要與唐朝馬球隊比賽。

中宗答應了吐蕃與漢人交鋒的要求。

結果。

經過幾局的較量,"吐蕃皆勝"。

唐中宗見吐蕃人球技高超,又派皇室中的馬球達人臨淄王李隆基(就是後來的唐玄宗)、駙馬楊慎交、武延秀等四人出戰吐蕃十人。

開賽之後,李隆基往來賓士如風回電激,揮動球杖,所向無敵,連連洞穿對手大門,並大獲全勝。

唐中宗大喜,賞賜了優勝者。

七年後,唐玄宗登基,其馬球癮不減當年。

玄宗曾數次登樓觀看打球。

《題明皇打球圖詩》中說:"宮殿千門白晝開,三郎沉醉打球回,九齡已老韓休死,明日應無諫疏來。

"玄宗登基35年後,也就是天寶六年,頒詔規定軍隊須練馬球,由此馬球與軍事體育結緣。

由于唐玄宗的球癮名揚天下,于闐國特派使臣送給玄宗兩匹專門用于打馬球的馬。

當時交通不便,從于闐(現新疆南部)到長安,少說要走半年,可謂萬裏迢迢。

在唐玄宗以後的皇帝中,穆宗李恆算得上是一個大馬球迷了,以致因打球受傷而喪命。

穆宗死了,敬宗李湛繼位後也是日夜打球,並從各地招來一些馬球選手,一起打球,不理國事,以致引起人們的強烈不滿。

寶歷三年,敬宗與馬球將蘇佐明等28人一起喝酒時,終被蘇佐


常見減重瘦身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